|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摩托车与配件
新能源车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机资讯 » 市场行情 » 国内资讯 » 正文

重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化解“谁来种地”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9-27  来源: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605
核心提示:重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化解“谁来种地”困境
      “巴掌田、鸡窝地”遍布是我市农业自然禀赋的短板,而更紧迫的是农村人口“一代留、二代走、三代四代不回首”这一苗头已经出现。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重庆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如何化解“谁来种地”困境?

  近日,我市一批市级部门负责人、研究机构学者、国有及民营企业负责人就此展开研讨。大家认为,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重庆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现代社会“谁来种地”的必然选择。而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则是我市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牛鼻子”工程。

  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与研讨的嘉宾几乎一致认为,当前农村“谁来种地”问题日益严峻,而问题的根源恰恰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中国城镇化突飞猛进,城市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在西南大学农工院教授陈建看来,农村人口“一代留、二代走、三代四代不回首”这一苗头已经出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十分普遍。

  2015年重庆市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乡村人口与上年相比减少30.25万人。“当下的80后、90后、00后,没有几个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陈建忧心忡忡,“未来谁去种地、怎样种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日益严峻的问题。”

  陈建认为,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从事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是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因。据相关研究,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7%、美国的1%。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重要的问题是丘陵山区机械化问题。

  对此,陈建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农业必须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用工业化发展思维,深度融合山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特定现实环境,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下重组和重整涉农生产要素,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让农业从传统生产模式转变为高效而有竞争力,使从事农业生产体面而有尊严,使农民富有而受人尊重。

  自然禀赋短板阻碍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

  “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从纵向比进步不小,从横向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有进一步拉大之势。”市农委副主任、市农机办主任秦大春认为。

  自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和2005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市农业机械化经历了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期。“十二五”期间综合机械化率由26%提高至42%,到2017年已达47.2%。

  “总体上看,我市农业机械化已迈过了‘打米磨面、提水灌溉’的初级阶段,正在进入加快发展的中级阶段,但农机化程度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秦大春认为,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归结起来有自然禀赋短板和主观作为不够两方面。

  从自然禀赋看,资源短板突出,山地、丘陵约占90%,平坝不足10%,人均耕地1.17亩,仅为全国的86%。“巴掌田、鸡窝地”是农业自然条件最真实的写照。

  同时,从主观作为看,各级各相关部门对如何实现农机化问题,存在口头重视、流于形式,需求强烈、路径缺失等认识误区。同时,对技术路径的认识上,未能真正切合重庆农业实际,陷入“好种的地已种满、好干的活已干遍、好用的人已断档”,以及“小地块难以施展、小机器已饱和、小规模难见效”的困境。

  陈建也深有同感,正因为重庆“巴掌田、鸡窝地”普遍,在土地整治前,种植及收获大多由人工完成,耕作主要依靠手扶式的微耕机,但“微耕机解放了牛,累死了人”是操作者的普遍反映;机器转移更为艰难,大中型机械很难下田,就是微耕机等微小型农业机械在从道路到田地以及田地之间转移时,也经常需要搭跳板,不仅劳神费力,还经常面临安全风险。由此,我市本地农机生产企业开发的适宜小块耕地的以微耕机为代表的一些小型农业机械,仍难以成为农业机械化的主力机型。

  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工程

  针对我市耕地自然禀赋的不足,参与研讨的各方认为,当下,实施耕地宜机化改造应是我市加快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牛鼻子”工程。

  耕地的宜机化改造,即对在传统人畜耕种方式下形成的耕地状态进行改造,使其适应农业机械的进出、通达和作业。一般而言,包括地块的适度规格化、平整化整治,以及道路系统和排灌系统的配套建设,以满足中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技术条件。

  来自潼南区农业委员会的胡广建以潼南章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例介绍:该公司在土地整治前,所在区域的400亩土地内,全年共种植11类、30个品种的作物,单个品种作物平均种植面积约为20亩;土地整理后,相同区域内,只种植了4类、4个品种的作物,单个品种作物平均种植面积为200亩,作物品种数较整治前减少87%,而单个品种作物平均种植面积是整理前的10倍。土地整治前,仅有耕作和植保作业由小微型农机完成,其余全由人力承担。土地整治后,实现了包括耕作、播种、收获、植保及秸秆还田等环节在内的全程机械化。

  胡广建表示,这不但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成本,而且由于规模化经营,种子、化肥及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购进方式由原来每户在集市农资店购买变为公司集中购买或厂家直销,成本分别降低15%~20%、5%~10%及15%~20%;农机作业由业主自己完成变为服务组织全程服务,减少支出30%~50%;农产品售出方式由直接卖给商贩变为批量加工销售,利润提高20%。

  在陈建看来,对耕地的宜机化整治,不仅能有效地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还因为土地整治消除了田埂、厢沟及耕作死角,能增加耕地面积3%-5%,有的甚至达到10%,同时还能利用大片闲置地,提高土地产出率。

  “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力争土地综合产出率每亩达到6000元。秦大春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集成技术在节本增效、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中的作用。

  为此,与会人士建议,重庆应该把耕地的宜机化改造作为重塑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作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实现乡村振兴奠定物质基础的长期战略。通过科学制定完整的、管长远的规划,集中必要的资源分期实施,由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条例保证实施战略的定力,经过二三十年的不间断努力最终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同时,加大全社会资金投入,制定耕地宜机化建设系列标准,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强化农机研发能力,推进农机加工产业发展,全面完善耕地宜机化改造支撑条件。
 
 
[ 通机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通机资讯
点击排行
 
 

购物车(0)    站内信(0)     新对话(0)
Live Chat by comm100